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策解读
索引号: 111521280116193789/202312-00001 组配分类: 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 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其他 / 其他
名称: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5)起草说明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12-01 发布日期: 2023-12-01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5)起草说明
发布时间:2023-12-01 来源: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浏览次数: 字体:[ ]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山地西麓、伊敏河左岸及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48°09′30.19"-49°00′55.49" N,东经118°46′53.61"-119°43′50.14"E。保护区总面积为346848公顷,其中主体部分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面积为28846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3.17%;其余部分位于新巴尔虎左旗和陈巴尔虎旗境内,面积为56394公顷和1989公顷,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6.26%和0.57%。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明显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向草原生态系统过渡带特征,境内森林、草原、湿地、沙地交错分布,内陆湿地和水体发育旺盛,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0-2030)》划定的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据科考调查,辉河保护区境内草地植被保存完整的有4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0个草地组和46个草地型,分别占呼伦贝尔草地类、亚类、草地组和草地型的80.0%、87.5%、48.8%和40.0%,其中沙地樟子松疏林灌丛草地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和稀有性。在已探明的385种野生维管植物中,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植物经济类群可分为饲用植物、果蔬植物、药用植物、芳香植物、园艺植物和纤维植物等,物种多样性丰富,遗传价值独特、资源潜力巨大。在已探明的400种野生脊椎动物中,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23种、II级保护动物6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有78种。此外,辉河保护区兼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区,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辉河流域还是鄂温克、达斡尔、蒙古、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区,其淳朴厚重的人文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经久不衰的生活方式、源远流长的宗教信仰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切实保护辉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在初步摸清辉河流域自然资源本底基础上,编制了《辉河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1997年12月经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辉河珍禽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11月,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依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对《辉河保护区总体规划(2000-2010)》进行了修编。2002年,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审定,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发办[2002]34号文件批准 “辉河珍禽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命名为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经批准更名为“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科学规划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保护区的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和公众宣教能力,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辉河保护区管理局委托悉尼澳大利亚爱普雅福雷士顾问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2022年)》。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内蒙古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鲁东大学、呼伦贝尔学院等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历时2年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修订了《辉河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名录》,出版了《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2022年,在国家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之际,把脉辉河保护区的总体发展方向,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求,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科考资料,重新编制了《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5年)》。鉴于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三区变两区”和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辉河保护区将会按照法定程序对本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和保护范围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

在本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后得到当地市旗政府和辉河保护区管理局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咨询了许多知名专家和学者,在此对他们付出的努力深表谢忱。由于时间仓促、任务繁重,加之编制人员水平有限,规划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规划背景: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山地森林向呼伦贝尔草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呈现低山丘陵、高平原、沙地、河谷等多种组合地貌,是集森林、草原、湿地、沙地于一体,植被结构保存完整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截至2021年底,保护区境内已发现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65科227属385种,野生脊椎动物有5纲32目82科219属400种,其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4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22种、II级重点保护鸟类56种,国家II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9种。著名的辉河湿地已成为呼伦贝尔草原东部最大的一条沼泽、湖泊型带状湿地,与呼伦湖、俄罗斯达乌尔斯克、蒙古国达乌尔严格保护地共同构成了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为此,2010年辉河湿地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确定为最优先保护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它不仅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而且是国内外研究生物多样性、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理想场所。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优异的水草资源,对调节区域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好辉河保护区境内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维护北方生态屏障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树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国的形象。为此,辉河保护区管理局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科教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先后完成了保护区勘界立标、资源本底调查、生态监测评估等多项卓有成效的工作,编制了《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2022年)》,出版了《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蒙古等专家学者先后来此开展学术交流,国内十多家科研院所在此开展定位观测、学术研究和教学实习等活动,保护区知名度得到日益提高。

然而,进入“十四五”以来,随着国家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深入改革,辉河保护区原有的保护管理技术、监测预警能力、基础设施配置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管理要求,需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重新编制《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5年)》,重点围绕管护巡护体系建设、智慧保护区建设、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公众宣传教育体系建设、自然资源利用体系建设等全局性、可操作性问题,制订新的发展战略,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对策和切实的行动计划,以加速辉河保护区向信息化、标准化方向迈进,有效提升保护管理能力,为切实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做出典范。

目的意义:

总体规划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保护与规范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重要依据。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已建成运行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深入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成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赋予自然生态保护领域新的历史使命,对自然保护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有效措施。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区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经过20多年的持续保护和管理,辉河保护区在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2022年)》已不能适应新使命、新目标和新任务的管理需求,必须将新时期的发展理念、管理体制、先进技术、保护模式等引入新的总体规划,通过强化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公众宣教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因此,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总体规划,指导保护区能力建设,是全面提升保护区自身管理能力的迫切需要,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意义。